【健康医疗网/记者曾正豪报导】过去几个月以来,台湾COVID-19确诊个案愈来愈多,老人与幼童仍旧是这一波高风险关注的重点,从每天的中重症与死亡的个案来看,60岁以上的老人,以及没有打满三剂疫苗的个案,还是佔中重症案例当中最大的比例。
打满三剂明确降低重症及死亡率 第四剂也可增加防护
臺大医院老年医学部詹鼎正主任分享,从国内外的报导和研究文献资料均证实,只要老人能够将COVID-19疫苗打好打满三剂,当不小心染疫时,得到重症及死亡的机会都将会大辐下降。而国外的资料也发现,65岁以上的老人家打了第四剂,在增加防护上也有相当不错的效果。所以目前卫生单位与各县市医疗院所也开始提供65岁以上的年长者施打第四剂的追加剂。
原因在于,过去确诊个案相对较少的时候,如果老人家没有打疫苗,但是同住家人都完成施打了,只要老人家减少或避免外出,可能受到感染的机会相对就能减少。但最近几个月以来,因为社区感染的情况升温,加上确诊人数每日遽增,面对感染的风险已经防不胜防,如果这时候老人家没有接种疫苗,得到COVID-19感染的机会相对于过去就会提高许多。
施打COVID-19疫苗跟骨松用药有什么关系?
目前常用的骨松药物,以针剂为大宗,而骨松是老人家很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必须长期追踪治疗,所以有可能发生施打疫苗的当天,也要打骨松针,如果因为同时间施打而产生了副作用,就无法知道是因为打COVID-19疫苗,还是因为施打骨松药物造成的,因此,詹鼎正主任表示,目前专家有以下建议施打的时间:
1.针对双磷酸盐类针剂,不论是3个月一剂或是一年一剂的,建议与COVID-19疫苗间隔一週再做施打。
2.针对单株抗体类针剂,不论是1个月一剂或是6个月一剂的,建议与COVID-19疫苗间隔4-7天施打。
不过,如果骨松药物已经长期施打,而且没有明显副作用,与COVID-19疫苗有没有间隔也就没有太大的关系了,因为这时如果有不舒服的现象,应该是COVID-19疫苗造成,不太可能是骨松药物造成的关系了。
基于同样的理由,平时固定使用的药物,包括施打的针剂或口服的药物,该药物的副作用通常在长期使用期间就会明显出现了,不太会与施打COVID-19疫苗造成的副作用混淆,不必特别间隔时间。詹鼎正主任特别强调,疫情期间很多老人家,因为担心到医院看病会有感染风险,所以本来该定期回诊追踪治疗的慢性病,反而没有定期回诊及用药,这样的就医行为,在罹患骨松的老人家身上可能特别危险。因为某些骨松药物,如果晚了几个月服用或施打,骨密度就会开始下降,这样连带骨折的机会也有可能急速增加。因此,詹鼎正主任建议在防疫的同时,务必要定期回诊及规则用药才能好好控制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