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医师,我得了血癌,是不是没救了?」在血液肿瘤学专家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内科部副主任叶士芃的诊间,一位年约65岁的阿伯一听到本人确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便觉得本人得血癌而灰心丧志。
这时,叶士芃医师向阿伯注释,他说,这种癌症疾病有「慢性」一词,代表疾病进展很缓慢,当前已有许多医治选项可供选定,只要好好接受医治、定期回诊,许多病友的寿命都可连接10年、20年以上,当阿伯听到叶士芃医师的注释,总算松了一口气,对于未来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根据2018年卫生福利部癌症登记汇报信息,当年新诊断为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病患人数为206人,年龄中位数为66岁。叶士芃医师表示,病患确诊年龄大多在60岁到70岁之间,近年来,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趋势。
●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拖到晚期 医治较为棘手
「这种疾病,早期彻底没有症状。」叶士芃医师表示,在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初期,多数病患没有症状,但是在接受抽血搜检时,白血球淋巴球的比率会特别高,由于红血球、血小板等还没受破坏,多数病患没有明显感受,很多人是在健检发现异状。另外,有些病患的脖子淋巴腺会出现肿块,由于不痛不痒,常受忽视。
当病程演进至中、后期,就会开始出现一些压迫性症状,当肿瘤压迫到膀胱、输尿管,就会影响排尿功效,受压迫的器官不同,症状也不同样。若进展至晚期,很容易发生急性、恶性变更,此时可能惹起骨髓衰竭,病患就会开始发生贫血、常发热、感冒、倦怠或易出血等症状,医治就会更棘手。
●生物类似药出现,提供医师、病患更多选定
对于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医治,传统以化学医治为主,化学医治药物又分为口服、打针针剂两种,当前除了化疗,抗CD20单株抗体等标靶药物因医治效果良好,也普遍使用于医治慢性淋巴性白血病。抗CD20单株抗体已研发、上市近25年,随着药物专利期到期,现在台湾已有与抗CD20单株抗体卵白布局类似的「生物类似性药品」可供选定,由于费用较低,让医治选项有了更多可能性。
在癌症用药平台,「生物类似性药品」的出现惹起许多的谈论,叶士芃医师表示,这类药物固然在卵白布局上与原厂药类似,但上市前仍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检验、把关,除了药效上必须与原厂药并驾齐驱,药物副作用危害也不能高于原厂药,因此病患在使用这类药物时可以相对宁神。
叶士芃医师也提醒,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的病程进展固然缓慢,但病患或是需要接受医治,建议「该回诊就要回诊、该用药就要用药」,才能避免病情急转直下,对病患的生活质量、性命安全带来负面冲击。